close
維基百科關於差別定價是這麼寫的:

差別取價(price discrimination) 指的是以兩種以上的價格出售相同的產品或服務,通常以顧客對象、地區……等特性作為區分。 差別取價又分為下列三種:

第一級差別取價:
又稱為「完全差別取價」,在生產者可以完全獲知消費者的需求條件下,生產者依照消費者每一單位願付最高之保留價格來銷售,以剝削全部消費者剩餘的訂價方式。

第二級差別取價:
又稱為「區間定價」,生產者依照消費者不同的購買數量區間,訂定不同的價格出售,以剝削部分消費者剩餘的訂價方式,例如計程車里程。 分「區間定價法」及「數量訂價法」,區間定價法舉例如:用水1~10度價錢和用水10~20度價錢演算法不同;數量訂價法舉例如:水果1斤20元,5斤90元。

第三級差別取價:
主生產者必須可以有效區隔市場且市場之間的需求價格彈性有所不同下,依照不同的市場或不同的消費族群收取不同的訂價,最常見的例子如電影票分為學生票與成人票,且不同票之間不能轉售,否則將產生套利行為。

訂價的核心概念是這樣
當一個公司來自競爭者的壓力越小、對產品技術生產上游的掌握越高、對市場的價格彈性與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資料掌握越清楚、同時對產品的差異化區隔能力越高,越能創造差異訂價帶來的邊際效益與利潤

第一級差別訂價的案例,我想的到的大概不外乎是:
- 高價骨董、稀世珍寶或藝品的競標 (完全以消費者內心的主觀價格來定價,無法用生產成本來算)
- 飯店旅館 (同樣一個房間跟服務,在不同的時間區段,因為淡旺季不同的需求而有相差數倍的價格,淡季甚至透過 Priceline 這些網站以低於原價數倍的方式售出)
- 機票與機位

藝品拍賣雖然較貼切,但倒不常見

機票跟旅館是最常見的浮動價格 (floating pricing) 案例
所謂的浮動票價就是
針對一個產品單位 (機位/房間) 與不同因素 (例如成本、需求)
設定價格區間,利用系統計算能獲利的最大值為條件定價
簡單的說,一班飛機起飛,空下來的機位就浪費了,就算空下來的有機會用低於常態定價賣掉,獲利也是比較大 (經濟學裡面的邊際效益)
因為成本是固定的,越多人攤銷越划算
所以才會有淡旺季價格差異極大的狀況發生
這些賣不掉的機位跟旅館,一般都是利用網路銷售,Priceline 說到底也是拍賣的一種模式
我們還在窮學生的時候,就曾經用 Priceline 標到芝加哥密西根大道旁 Hilton 飯店的房間 (兩張大床還包含湖景),一晚只要美金八十,折台幣也才 2,500 左右,原價可是要五百美金一晚

至於機票,台灣因為國內航線市場小
美國國內航線多,通常越便宜的票都是這樣
出發點目的地一樣,但是越便宜的票就轉越多次機
用便利性跟時間來制約價格
直達的一定比較貴,越好的時間出發抵達一定比較貴
很多紅眼機位就是這樣 (凌晨起飛清晨到達)
所以很便宜
還是一樣的機位啊,只是用時間、便利性與需求 (需求越小便宜) 來決定價格

話說回來,幾乎所有的拍賣都是第一級的差別定價, eBay 上很多東西都是這樣
電子商務跟軟體系統,讓這些市場需求的數據,更快速的反應在定價的彈性上,這就是今天的狀況。

價格資訊在這個年代,是隨著網路與資訊科技的普及越來越透明的
即便是網拍,也是有很多種不同的狀況
我倒不覺得一般設定底價的新產品或店家
會是第一級差別訂價的好例子
而是價值隨購買者需求認知有異的產品,比較能反應這個情形
舉個例來說
不是大量生產的東西
對購買者來說具有特殊紀念價值的東西
(像過時的玩具、手工缺貨的零件等)
可能對銷售者來說是庫存、是成本
是賣不掉也會丟掉的東西
可是對購買者來說卻願意出高於一般市場的價格購買
這種價值認定不對等的狀況,是詮釋網路拍賣價值的例子

現在浮動訂價的狀況很普遍
因為資訊太多、變化太快
訂價者要獲得最大的利益,不能單純以生產成本做為訂價的出發點
而是要以消費者能接受的最大價格為出發點
所以價格會逐漸變化,以獲得最大利潤為目標
像旅館、機票最成功的例子是
業者已經成功教育市場
我的產品會隨著需求改變而調整價格
不是甚麼公不公平的問題
照這個架構走了一陣,消費者也沒甚麼太大的反彈
就一直靠這個機制賺錢了

浮動油價原始的概念也是
起碼在美國,油價的確是上上下下 (雖然現在都只上不下...唉)
不過最大的問題是在於
油價不同於旅遊享樂出發點的旅館與機票
是消費者普遍一定要支出的費用
對社會的影響層面又廣泛
加上供應者又那幾家
很容易落入壟斷市場的口實

好像扯遠了,落落長一大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ndo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