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日本智能手機為何海外受阻
紐約時報原文
http://www.nytimes.com/2009/07/20/technology/20cell.html?_r=1
http://tech.sina.com.cn/t/2009-07-20/12063278243.shtml
《紐約時報》網絡版今天刊文稱,日本手機雖然擁有高端硬件,卻一再拓展海外市場未果
,原因在於日本手機行業早期的封閉策略以及本土市場的特質,而要糾正這種問題,一方
面要著重發展硬件,另一方面還要主動順應海外市場的趨勢。
大龜群島綜合症
乍一看,日本手機是極客們的最愛,既能上網收發郵件,還能當信用卡和車票來使用,不
僅如此,它甚至可以計算人體的脂肪含量。但是在芝加哥或倫敦,卻很難發現有人使用松
下、夏普或NEC品牌的日本手機。儘管多年以來都試圖走出國門,但日本手機廠商卻在海
外市場少有建樹。IT諮詢公司 Eurotechnology總裁格哈德·法索爾(Gerhard Fasol)說:
「日本的任何手機創新都領先多年,但卻未能借此拓展海外市場。」
日本人給這個問題起了一個名字——大龜群島綜合症(Galapagos syndrome)。慶應義塾大
學教授Takeshi Natsuno解釋道,日本手機就像是達爾文在大龜群島上碰到的區域性生物
,其進化方式非常獨特,與大陸上的同類有所不同。
Natsuno同時也是DoCoMo公司i-mode互聯網服務計劃部的管理總監,他今年邀請了一些最
為知名的分析人士一同探討日本手機如何走向全球。他說:「日本最大的優勢在於,即使
是普通人也擁有非常高端的手機。所以我們不禁會問,難道日本就不能發揮一下這項優勢
嗎?」
唯一一家在全球擁有一定市場份額的日本手機製造商就是索尼愛立信(以下簡稱「索愛」)
,這是一家由日本索尼和瑞典愛立信合資的企業。但索愛最近也遭受重創,其2009年第一
季度的全球市場份額僅為6.3%,落後於諾基亞、三星、LG和摩托羅拉。
然而,更令人不解的是,雖然日本手機業幾乎是該行業所有創新的先行者,但卻遲遲未能
打入國際市場。例如,日本手機早在1999年就具備了電子郵件功能,2000年便出現了拍照
手機,2001年就搭建了3G網絡,2002年開始提供音樂下載,2004年和2005年則分別推出了
電子付費和數字電視功能。日本的高端3G智能手機用戶高達1億人,是美國的兩倍。相比
於PC而言,很多日本人更依賴於手機上網。
早期封閉策略使然
的確,當年的日本手機廠商有理由認為自己已經佔據了數字時代的主導地位,但他們似乎
有點聰明過頭了。後來的日本手機行業逐漸開始走向封閉。上世紀90年代,他們所制定的
2G網絡標準幾乎被其他所有國家拋棄。日本運營商還制定了一系列封閉式的網絡服務,
i-Mode就是其中一例。這些移動網絡的普及在日本境內催生了巨大的電子商務和內容市場
,但卻使日本越發孤立於全球市場。
日本於2001年率先採納3G標準,將其他國家遠遠甩在後面,但是日本手機卻因為太高級而
無法在多數市場使用。與此同時,由於廠商缺乏進軍海外市場的動力,日本手機市場在世
紀之交開始迅猛發展。但是現在,由於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日本手機市場正在大幅萎縮
。2008年,全日本手機出貨量同比減少 19%,2009年還有望進一步減少。整個行業的分化
也很嚴重,日本今年的手機銷量預計僅為3000萬部,卻有足足8家企業在爭搶市場份額。
部分日本企業正在考慮進軍海外市場,其中就包括2006年由於虧損而取消海外業務的NEC
。松下、夏普、東芝和富士通也表示要開展類似的計劃。諮詢公司Gartner日本副總裁
Kenshi Tazaki說:「日本手機廠商必須走出國門,否則就只能等死。」
最近,Natsuno召集了21名業內分析人士在東京市中心的一座摩天大樓裡召開會議。他們
在會上分析了市場數據,期間充滿斥責,與會人員也不時搖頭。
手機本身存在問題
本次會議還就手機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討論。部分與會者認為,儘管日本手機擁有高端
硬件,但界面卻非常原始。多數手機都無法像iPhone和其他智能手機那樣與PC之間便捷地
同步數據。
軟銀移動高級執行副總裁Tetsuzo Matsumoto認為,由於每款手機都擁有定製化的用戶界
面,因此開發非常耗時且成本高昂。他說:「日本的手機都是『手工製作』的,這就成為
行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另外,日本市場還有一些特質,例如翻蓋手機在日本隨處可見,但在國際市場卻並不十分
流行。像太陽能電池和防水等新近推出的硬件創新,也只是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改
良而已,並未取得突破性進展。
由於過度強調硬件,因此即使是最新款的日本手機也顯得非常臃腫。部分分析師認為,手
機運營商對外圍硬件功能的過度需求會扼殺創新。例如,夏普為軟銀定製的 912SH手機就
搭配可90度旋轉的液晶屏、GPS導航、條形碼掃瞄器、數字電視、信用卡功能、視頻會議
以及可以通過面部識別解鎖手機的攝像頭。
與此同時,日本開發人員還對蘋果iPhone及其應用商店的異軍突起嫉妒不已。這款產品將
歐美手機行業從硬件困擾中解救出來,轉而強調軟件。Natsuno一邊玩著手裡的3G版
iPhone,一邊說道:「這正是我想做的手機。」
由於日本手機的高端硬件和落後的軟件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因此,人們或許會產生疑問
:在他們眼中,iPhone究竟是尖端產品還是無聊之作?一位分析師說,日本人只是不太習
慣能夠跟電腦相連的手機。
Natsuno牽頭的這次旨在解決「大龜群島綜合症」的會議總結出了一系列建議:日本手機
製造商必須更加著眼軟件,而且要積極聘用海外人才,不僅如此,日本運營商也要放眼海
外市場。
巴克萊資本日本通信行業分析師Tetsuro Tsusaka說:「日本手機行業要走出國門還為時
未晚。況且, 『大龜群島』之外的多數手機還非常落後。」
---------------------------新聞分隔線-------------------------------------
這個問題當初也困擾我很久
再找了一些資料跟實際來美國生活之後
慢慢有了些清楚的概念
手機是個有趣的產品
不只是因為本身的造型, 功能跟品質不同
而是越高階的功能, 跟電信系統商的整合就越強
而且這些電信系統商之間的競爭與網路效應 (network effect)
也會影響手機產品的發展
當無線通訊技術還停留在 2G 的時候
各個手機大廠還可以靠手機的設計, 造型, 輕薄短小取勝
然而到了 3G 之後, 隨著 SmartPhone 的概念越來越普遍
手機大廠要仰賴電信系統商的後端服務也更多
手機功能跟外型的設計上, 彈性跟自由度也越少
許多手機跟電信系統商是搭售的
看後端的利潤怎麼拆帳而已
日本的狀況是
除了紐約時報這篇文章裡面提到的現象之外
通常在日本這些電信業者跟手機廠商彼此之間的交叉持股跟結盟的狀況相當多
日本前幾大無線通訊電信系統商分別為:
1. NTT docomo (5,400 萬用戶)
2. AU KDDI (3,100 萬用戶)
3. SoftBank Mobile (2,096 萬用戶)
4. Willcom (PHS, 454 萬用戶)
5. EMOBILE (167 萬用戶)
這些比較大的電信系統商, 通常都有固定配合的手機業者推出新產品
在推出新產品的概念上是以使用者經驗跟服務的整合居多
很難拆開單獨手機有的功能, 或是後端系統商的功能
在日本或許可行
但要把這一整套概念複製移植到日本之外的國家
就會出狀況
因為不是每個國家的電信系統商都有這麼先進的設備
提供這麼多後端的軟體服務與手機整合
市場潛力大的開發中國家
技術跟後端的支援問題大
已開發國家那些競爭者都卡好位了, 你也進不去
而日本當地的手機廠商, 已經太習慣做高階服務跟封閉技術規格了
一下要回到做低階手機
成本很難跟競爭者比
毛利又低, 很多日本廠商就會放棄海外市場
反倒 Samsung, LG 這些早就投資北美市場好一陣
並且在開發中國家大量推出低價低階手機
先卡住市場佔有率跟推廣品牌
之後再隨電信系統商能支援的服務逐步擴增手機的功能, 或引入高階機種
iPhone 的問世又是對手機市場的一大震撼
為什麼呢
因為 iPhone 跟電腦的整合度
與後端的軟體 (iTunes App Store)
對這個封閉的系統產生了不小的衝擊
Apple 的策略是這樣
把網路的連結跟後端的應用系統服務切開
只要電信系統商能讓手機連的上網
後端所有的應用服務都是 iTunes 的天下
加上與電腦的連結
iPhone 是個以半開放規格的產品跟這個封閉規格競爭的產品競爭
(iTunes 還是 Apple 掌控銷售, development toolkit 也是 Apple 提供的)
加上本身親和力高的使用者介面
難怪短期之間就會有很大的成長
但即便如此
Apple 在一個市場也是只找一個主要的電信系統商合作
在北美是 AT&T
台灣是中華電信
可見這些系統商之間的競爭有多強
只是這個模式運作久了, 籌碼還是會回到 Apple 手上
跟誰合作終究會是 Apple 主導
因為電信系統商的強項只剩下網路連線速度
其他後端服務還是 Apple 抓得緊緊的
- Nov 30 Mon 2009 06:30
日本智能手機為何海外受阻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